��
| 类型:原创 | 来源:钱扬义工作团队 | 作者/推荐人:郑加越 周志豪 | 点击量:1881 | 时间:2025年10月19日 20:35:03 | 
| 
	                                                            钱扬义:“扬”帆筑梦,“义”育人才 
	                                                                  撰稿人:郑加越 周志豪 审稿人:徐先挺 
	       钱扬义,安徽省无为开城中学1981届校友,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扬义1965年出生于无为县赫店乡。儿时,他是赫店乡的田埂上赤脚挥鞭的放牛少年中的一员,竹筒里晃荡的萤火虫与牛背上翻烂的课本陪伴着他成长。时间一晃而过,开城中学斑驳的砖墙见证着少年蜕变。钱扬义在开城中学读高中,后考入安徽滁州师专(滁州学院),师专毕业后又重返开城中学任教。 
	一、从乡村教师到大学教授:矢志不渝跃龙门 
	       任教期间,同事考研成功的红榜刺破了乡村的沉寂,那些烫金校名在土墙上投下细长的光影,像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铁轨。钱扬义向往远方,向往到大城市去开眼界见世面,心里暗自下定决心备战考研。而在当时,每个中学都有考研名额限制,有的一年只有一个名额,考研报名的机会渺茫。且作为一个师专生,必须要自学补上大学本科四年的外语和专业课程,考研面临的巨大困难。但钱扬义心里早已烙下追寻星光的印记,他不会放弃。 
	       钱扬义与任教于澳门大学的魏教授曾是读大专时志同道合、互相鼓励的伙伴,他们约定一起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研。伙伴的携手共进与陪伴给予钱扬义强大的前进动力,那双曾稳稳握住牧牛缰绳的手,又坚定地握起笔,描绘梦想。任教与备考交织的时间里,钱扬义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中。办公室的灯光总照亮在子夜与鸡鸣间,日复一日,寒暑假、节日期间也不例外。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自己强烈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帮助钱扬义跨越重重困难。 
	       考研成绩公布后,魏教授与钱扬义的成绩分别列于第一、第二。遗憾的是,考研名额只有一个,钱扬义没能成功考上。第一次虽没考上但成绩名列前茅,他明白人生有时候不是短跑,而是要像马拉松一样,持续奔跑才能达到人生理想的终点。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开启第二次备考,日复一日地刻苦努力后,第二次考研结束了。当北师大硕士录取通知书越过淮河抵达时,钱扬义恰好回到母校任教三年。钱扬义认为,人生总是要有一个追求、一个梦,跳出龙门,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梦。这份录取通知书带他从牛铃叮当的乡野到分子碰撞的实验室,让他鱼跃龙门。 
	二、从传统实验到手持技术:淬火廿载破陈规 
	       硕士毕业后,自1993年始,钱扬义在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任教至今,作为化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学三个学科方向的硕博士生导师。他常身穿简单的黑色外套,普通教师西装裤。但与他交谈一阵,就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从容和缓的气质,不急不忙,娓娓道来。这源于他多年执教经验和成果积累的信心。华南师大工作期间,钱扬义有许多独立思考和学术成果,渗透着他的教研观、教学观、师生观、人生观。 
	       尝试让目前备受全球关注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评价钱扬义,它的回答是:“钱扬义教授以创新性研究推动化学教育现代化,以实践性教学培养卓越师资,以普惠性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其学术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教学理念强调特色与魅力,教育精神体现深耕与奉献,人格特质彰显谦逊与协作。他不仅是化学教育领域的领军者,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钱扬义作为13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华南师大首席专家,提出的“化学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包括“3次成长2次跃进”理论、“1+8”套餐理论、“3×N问题解决教学范式”理论等,出版的《“1+8”套餐深度教研的理论与实践》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十周年优秀典型培训实践案例,在全国教师培训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十六载寒暑,钱扬义以愚公之志扎根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领域。一次机缘巧合,一场以色列专家的传感器实验讲座,如醍醐灌顶,让他锁定研究方向。2003年,他在国内首次提出“手持技术数字化创新实验”定义——这一技术通过自动化采集化学体系动态数据,融合定量、实时、便携等特性,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局限,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直击化学教育育人痛点。钱扬义首创“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教学论”,其中“TQVC”、“四重表征”、“PDE”、“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从最初的“摸石探路”到“破茧成蝶”,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历经26年磨砺,构建起中小学数字化实验“育人价值”体系,首创手持技术化学教学论,构建起实验育人“335”体系,终以厚积薄发之势揽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 
	       钱扬义教学团队手持技术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钱扬义及其研究生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78篇,其中有几十篇SCI、SSCI和CSSCI级别的文章,同时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近百项,开发5项手持技术实验装置,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外观专利以及国家软件著作权,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几十项。钱扬义将成果写成12本职前-职后一体化实验指导教材,参与编写8本中小学教材(包括主编2本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其余教材24部。科研自觉,匠心传承,钱扬义营造了一份扎根在中国土壤上的手持技术科研文化自觉,他始终坚信“技术改变教育,教育改变人生”。 
	       丰硕的成果,唯有借宣传之力方能绽放璀璨光芒,让大众得以学习借鉴,充分施展其潜藏的巨大价值。为此,钱扬义凝聚多年的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心血,打造了国内首个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慕课,《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也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钱扬义整合“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化学师范生”的师资力量,为广大教师与学生拓宽数字化学习空间。截至目前已经开课十二期,选课学员达30363人。同时,钱扬义也时常鼓励、全力支持学生参加教育部“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这是目前由教育部组织的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钱扬义团队中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凭借手持技术在教学比赛中斩获大奖,有“十年东芝七获奖”的卓越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磊、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夏建华、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中英文)》专职副主编朱玉军均对其团队研发的手持技术的价值与意义提出了高度赞扬,被誉为“我国中学化学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开拓者、耕耘者、丰收人”,其成果在全国基础教育应用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从枯燥学习到趣味游戏:化学如此好玩 
	       一副“520化学桌游”,承载着钱扬义深耕教育游戏32年的赤子初心。钱扬义早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就喜欢游戏,毕业之后,还与北京师范大学方维海院士一同出版了一本题为《趣味化学365》的化学科普书,此时他便笃信“玩中学”的魔力。面对化学用语“数量多、记忆难、书写难、学习时间短”的难题,他“剑走偏锋”——2005年,基于沉浸理论的视角、化学用语特殊的符号学习内容及纸牌游戏的习惯,带领研究团队研发了化学扑克牌游戏。从《“忘不了”中学化学扑克》的初试啼声,到《玩转“520化学桌游”》的集大成之作,二十载春秋,他始终以五大初心为锚:开发绿色游戏、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兴趣、重塑学习方式、普及科学知识。30年来钱扬义一直热衷于绿色化学教育游戏的持续开发与应用研究,借助其教育性、游戏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游戏环境下有效学习化学用语、普及科学知识,破解了化学用语学习难题。 
	       这款融教育性、游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桌游,还配套设计了网络版本,同时,与趣味实验、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AR以及实验智能体融合一体,不仅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2项以及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还被央视、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的争相报道。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原理事长刘知新、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莫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等学界泰斗盛赞其“入化出神”“引人入胜”“重塑学习方式”“寓学于乐,成就梦想”。一个化学世界,一生化学情怀,一份研究自信,学生执牌对阵间,元素符号悄然入心;方程式推演时,科学思维自然生长。他让化学用语从枯燥的纸面跃入鲜活的游戏场景,使“随时学、快乐学”不再是空谈。“寓教于乐非取巧,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钱扬义以桌游为舟,载万千学子横渡化学之江,让知识在笑声中扎根,让科学在游戏中永生。 
	       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的钱扬义,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崭露头角。钱扬义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作为科粤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上下两册的总主编,担起了中学化学教科书编写的任务。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方纸墨铸山河。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他亲力亲为,带领编写团队反复研讨、精心雕琢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从最初的框架搭建,到内容的筛选与编排,再到最后的审核校对,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这套“会呼吸的教材”,既有烧杯碰撞的科学严谨,亦含春风化雨的人文温度。目前,该套教材已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审定,并在全国正式投入使用,为广大初中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化学学习资源,在化学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从孤勇奋斗到薪火相传:永做大写的人 
	       “钱门弟子,薪火相传”是刻在钱扬义团队血脉中的精神图腾。步入钱扬义工作室,抬头可见一方牌匾——“德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方外圆,拼搏人生,健康人生,智慧人生,快乐人生”,三十二字箴言如星火燎原,照亮育人之路。这位安徽学者,以“稳如磐石、润物无声”的处世风骨,将“方寸守心、圆融处世”的智慧化作弟子的人生圭臬。 
	       在学术的天地里,他是严苛的导师,秉持 “人人有担当、事事见真章” 的准则,为学生精心安排专属科研角色,让学生于实践中磨砺;他是智慧的引路人,从课题选定到实验推进,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将心血与期望融入其中;他是耐心的陪伴者,当学生陷入论文瓶颈,深夜办公室里,常现他与学生促膝长谈之景,用引导与启迪照亮前行方向。在生活的舞台上,他是慈祥的父亲,每逢节庆,工作室微信群满是他温暖的祝福,字里行间皆是关怀;他是贴心的挚友,日常点滴中,总能敏锐察觉学生情绪,送上慰藉与鼓励;他是默默的守护者,以细微之举,彰显师者仁爱之心,呵护学生成长。 
	       工作室墙上的毕业照长廊,串起二十载师门传承的时光珠链。微信群中,天南地北的弟子以学术为舟、情谊作桨,共享研究心得,互传教学锦囊。甲辰龙年,正值钱扬义六十大寿,四十余位门生跨越山海齐聚羊城,以学术成果为寿礼,以教育理想作誓言。钱扬义执杯而立,笑望满堂桃李:“教育不是独行者的远征,而是星火相连的接力。”此刻,照片墙上的每一张笑脸,都映照着“德才并育”的薪火,在时代长河中灼灼不灭。 
	       每当钱扬义与学生、与他人讲述自己的学术经历时,常常会提到“四个人”。第一个是贵人,从乡村教师到大学教授,无论哪个阶段总会遇到贵人,帮助他、激励他、成就他;第二个是高人,他的两位导师总是为他指明方向、为他引路;第三个是众人,以前的同门、现在的团队,总是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成果的车轮往前走;第四个是个人,也就是自己——那个心中有梦,脚踏实地,拥有不断向前的毅力,怀抱感恩之心,低调做人的他自己。钱扬义从没忘记那些照亮过他的人,如今他也成为学生的灯塔,他常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要时常感恩,不是写在致谢里的客套话,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温度——这大概就是感恩最好的传承。 
	五、从学术深耕到雅趣修身:茶香浸润初心 
	       在钱扬义的荣誉架上,几张泛着微光的奖状别具温度——华南师大教职工乒乓球赛男子单打第五、双打第四。每逢友人到访,他总如孩童般“炫耀”这份荣耀,眉眼间跳跃着赤子般的欢欣。方寸球台,是他驰骋的第二战场:侧身拉出闪电般的弧圈,正手劈出雷霆快攻,汗珠坠地如星,他却浑然忘我。银球飞舞间,琐事纷扰皆化作清风;每一次挥拍,都是对学术重压的诗意突围。 
	       从乡村田野的放牛娃,到211大学的教授;从三尺讲台的中学教师,到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从化学研究的探索者,到横跨化学、心理学与基础教育的多学科研究者;从一个人的孤勇奋斗,到“钱门弟子”扎根教育的团队传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论身份如何转变,环境怎样更迭,他始终是那个初心不改、“脚踩泥土” 的追梦人。若以“十个一”丈量人生——一门课铸魂、一项研究开荒、一场赛事突围、一副牌破题、一个课题深耕、一本著作立言、一套教材筑基、一份聘书担责、一张奖状铭志、一种文化传薪——便勾勒出他扎根教育的年轮。 
	       钱扬义喜欢品茶,茶盏轻旋,澄汤中倒映着办公室墙上的水墨画——赤脚少年侧坐牛背,手持书卷踏春耕。每当弟子来访,他总执起紫砂壶,将茶叶斟入青瓷杯,茶烟袅袅间凝视画作。“尝尝这茶如何,”他笑着推过茶盏,和弟子说起小时候的故事,“当年我就像这小牧童,白天放牛时把课本绑在牛角上,晚上借着萤火虫的光背书”。茶凉了又续,四十载牛铃声始终在画中回荡。弟子们渐渐懂得,这间飘着茶香的屋子里,最珍贵的不是满墙证书,而是这幅永远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画,而弟子们也最爱听他讲这辐画的故事,因为这是他的来时路,也是弟子们即将走上的未来道。 
	       钱扬义独爱茶的哲学:纵身滚水翻腾,仍守一缕清芬。学术江湖熙攘,他却如茶般在浮沉中沉淀本真。品茗时,他常笑言:“教研如制茶,慢火细焙才得真味。”茶香袅袅,漫过乒乓球的呐喊,漫过三尺讲台的春秋,最终凝成他骨子里不散的初心之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