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 我爱你化学网
心灵速递
类型:原创来源:520化学网作者/推荐人:刘知新点击量:572561时间:2017年9月26日 15:33:37

弟子“钱”言 :

    我的硕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刘知新先生已经90高龄,每次来邮件都非常关心弟子,最近的邮件还发来了自己撰写的文稿,鼓励弟子们换视角看问题,同时,仍然主持全国统编教材的修订工作。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终身学习啊!《520化学网》将分几期刊发恩师刘知新教授撰写的文稿,与我的弟子们分享师爷的教诲。

2017-09-27钱扬义于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

 

恩师邮件】你任务重,一定要安排好,注意劳逸结合!发送一组材料,供换脑筋时阅看。高教版文稿如能早些时日寄来,我可以不紧不慢地阅看、改动;第一章定稿,已送给责编。

    祝  全家节日幸福快乐!

                  刘知新  2017-09-26

 

从教育的宗旨看我国的学校教育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又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元年。高考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高考改革更是一个特大的难题!特辑写本文*,以志纪念。

——刘知新 2017518

    教育是“传播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大辞典》的定义。大辞典还论列了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2)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3)选择功能;等。[1]

    应当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承与智慧教化活动;是一项启迪人的心扉、增进人的智慧,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事业。教育活动要保障儿童进行认知性学习(智力发展)、情感性学习(价值观的发展)和心理运动性学习(操作技能的发展)的生动进行、达成教育目标。[2]这种活动以人类特有的形式,实现启智、益智、立德和笃行等育人功能。

    从人类社会演变发展的历史来考察,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存在着两个“万岁”:一个是“生产万岁”,一个是“教育万岁”!这里讲的“生产”包括物质的生产与人种的繁衍;“教育”则包括人类本身与自然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对自身及后代的有形和无形的熏陶教化。

(一)教育家和科学家怎样看教育

    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这是从人类发展史的视角来论述的:“经风雨,见世面”,人和人类得以成长、成才和延续、发展;风雨和世面,磨砺和经验是“教育的根”,成长和成才、延续和发展就是“教育的果实”!     

    世界经合组织(OECD)创立的PISA测评(1997年创立,主要测查、评价15岁在校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一个好的教育体系一定是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讲过:“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等名言!我国教育传统不尊重(有意或无意地抹杀)儿童和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重视“知识”学习(记忆、背诵)和遵从教育!必然,也就阻遏了儿童和青少年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创造能力无从产生!


 *文中的量化数据均来自:阅读光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或报刊的个人札记。

    我国大文豪、教育家鲁迅讲过;“教育植根于爱。”

    著名教育家、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讲得好:“对一个小孩,不管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科学追求的是认识世界、理解造化,并从认识中窥见大美。”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讲过:“教是有人教,育是熏染培育,非由于教。见惯了自然晓得。古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是育也,非教也。”可见,古人讲的“古之学者必有师。”“有教无类。”“术业有专攻。”“性虽善,待教而成。”等等,我们通常说的“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熏陶渐染”,“父母是天然的老师”等等,都属于教育的范畴,不可小觑!

    创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必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平台、应当成为养育创新人才的园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颖一讲过:“创造力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论述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基础教育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念、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

    在《世界教育报告 1991》中,又明确提出需要解决“公民问题”。该报告指出:“教育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一项决定因素,而且有时是各政府在‘努力重建或把握其经济’的战略中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仅从对正规教育的参与上看,其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使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原先的教学大纲只是为少数佼佼者设计的。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有些老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来满足更复杂的要求。与此同时,校外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青年从各种大众媒体中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普及,随着在多数国家中与健康、粮食、营养、能源及环境特别有关的所谓‘公民问题’的出现,所有年轻人对科学、技术均应至少具有一种基本知识和了解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生物工程和微电池到材料科学和太空技术,各个领域的新进展层出不穷。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3]

    20世纪末,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4]这里讲的四种“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或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20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纷纷讨论21世纪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时会、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世界各国与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均分别启动了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5]这里说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学者从英文“Key Competencies”硬译过来的!我国教育部课题组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国际比较研究,从2013年5月起,经过3年集中攻关,形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

(三)教育体制各学段最优化的教育模式

    结合国内外长期教育实际来考察,从幼儿园到高等学校,启智、益智、立德、笃行等育人大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学前阶段,要以培养、奖励探究欲和好奇心为主。最适合的是蒙台梭利教学模式(活动、体验为主)。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错误的!提前扼杀了幼儿好奇的天性!

    小学阶段,要精心培养、奖励爱心和公德。最适合的是激发兴趣、体验、练习、实做、领会、内化的教学方式。

    中学阶段,要重视培养、奖励理性和诚信。最适合的是激疑、探究、领会、内化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大学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践行专业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志向。宜采用师生交流、互动、研讨、提高的教学方式(重点是养成学生学会研究和与人共处)。

    比较理想的办学模式是:“从国家为本转为人才为本,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培养素质,从学科本位转为能力本位。”(杨东平)

(四)基础教育课程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现代性和选择性,要重视解决“公民问题”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关键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大功夫:

    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关注学生。

    核心的问题是: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让青少年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国家为基础教育开发和设置的课程,顾明远将其归并为以下三大类:

    理想课程**(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

    开发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

    实施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这三大类课程,前两类课程的理念和内容、要求必须通过实施课程来落实!


**《教育大辞典》将“理想课程”定义为: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编制的课程(见:该书272页)。

    关键是“实施课程”要由专业化的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学习),在教师引领下让同学们有兴味地主动学习、达成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生活教育”。这是世界潮流!高考改革应体现“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基准,体现“多元评价”的教育要求!

    全社会要坚定地树立并实施“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观!

    2017年是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头一年!浙江省与上海市是试点的省市。据报道:浙江省注重践行“选择性教育”理念,让学生走向“关注自我,有意义学习”。实行全科开考,所有科目的学业考试、选科考试每年都有两次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校学科教学计划,选择学科考试和选科考试的时间和次数。改革实现了由相同科目竞争转换为特长科目竞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高考由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与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浙江省高考改革体系包含统考统招、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四种模式,再辅之以高校自主招生、农村专项等招生通道,学生选择高校的范围非常广泛。高校录取方式也实行“同台”无差别竞争。

    该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讲:“通过选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7]

(五)我国高等学校考试和办学的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实行“文化素质+技能测试”的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的考试成绩则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成绩统筹形成。在这方面,除去还没有采取国外施行的多次考试、科目设计丰富和灵活多样,以及高等院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等以外,所进行的高校招生改革属于世界各国的通例。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17年6月14日报道:2017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榜百强,前10名被英美高校包揽:美国8所、英国2所,美国有42所大学进入百强。我国大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进入百强。清华大学位于14、北京大学位于17,分别位于亚洲第二、第三位;日本国东京大学位于亚洲第一。[8]

    我国高等学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和人格,教育教学最适合施行专业探究、释疑、探讨、提高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批评性地研究问题)。

    大学除了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尽力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促使他(她)们有人文社科的素养、理工农医的技能,也要具有用以工作、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创新潜质。

    我国高考,77届录取率为4.7%(27.3万人入学,570万考生),78届录取率7%(40.2万人入学,毛入学率1.55%),1979—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是5.9%、6%、5.5%,低于“文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11.6%升到36%。从1999年开始连续扩大招生,1998—2005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加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世纪90年代初为3%,1998年为7%左右,至2002年提高到15%,2012年录取率为74.86%(685万人入学),大学毛入学率达25%,至2013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2014年已达37%。到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各级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由大众化阶段(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50%为普及化指标线)高考毛入学率已超过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最初的100个人录取5人左右,上升至70多人。

    2000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48%,2012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59.1%。其中本科生由44.5%提高到52.5%,进入重点大学的比率却很低:2013年北京大学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占14.2%,以前仅占约10%。全国985工程高校农村学生仅为20.5%;更多农村学生进入二本、三本院校。

(六)我国知识分子队伍

    进入21世纪,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由2000年的3800多万人上升至目前的1.2亿人。

    201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914所(包括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里有“985”大学39所、“211”大学100多所)。今年大学毕业生795万;高考报考学生940万人。截止2016年,我国约派出海外留学生458万,归国者322万。

    我国普通高中重点校恰好占5%。重点学校多数“瞄准了”为名牌大学输送优秀毕业生,而丢掉了带头传播(试验、推广)教育教学全面育人经验这项好传统(建国初期,设立重点学校的初衷是为一般校创造优质办学经验)。

    据报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010年在陕西省招生,考入的考生98.9%来自省5所名牌高中;但没有看到媒体报道,这些重点高中曾创造过(或试验过)怎样的、值得推广到全国的有效教学(有意义学习)模式。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院系调整”及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是在斗争风雨严峻考验中发展前进的!有的学者评价:中国教育综合了美国、日本模式的缺点(缺乏硬件标准化和师资标准化)。

    人才培养大约是三十年一代人。我国庞大的教育规模造就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一流人才短缺;社会道德失去底线,人格教育失败,值得深思!

    在此,简短介绍一下美国的情况,便于比较:

    美国教育为各州立法。全美国并没有必须施行的“国家课程标准”,更没有统编教材,学校校长和老师可以决定本校使用的教科书;全美国32所最好的高中,31所是私立的,只有一家(排第九)亨特学院是免费的公立学校。顶级私立学校占美国高中的4%,是真正培养尖子的学校。

    另一类是名牌公立高中,占高中总数的5%,往往设在富人居住区(房产税50%,高达70%投入教育)。

    美国的高等学校更是“八仙过海”、特色独具,全世界驰名!名牌大学办学体制进入完全自主、良性运营轨道!如2015年一个财年,哈佛大学收到仅以校友个人名义的捐赠达6.5亿美元;耶鲁大学的耶鲁捐赠基金管理着高达200亿美元的资产,为耶鲁大学提供每年近40%的运营费。

    麻省理工学院产生过74位诺贝尔奖得主,目前有9位诺贝尔奖得主。

    哈佛大学校训:学会去改变世界。

    加州大学:在校园内竖立孔子像,题曰:有教无类;译曰:Knowledge Knows no bounds

    美国朝野倡导并坚持实行“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创新”的主张。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开出租车挣钱,社会舆论认为很正常;大学助理教授的工薪不比地铁公司的员工高。这是美国的现实。

(七)科学教育的任务

    科学教育对于科学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具有独特的意义与重要性。现代科学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培养少数科技精英转变为面向每一个人。

    英国教育家、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科学教育项目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温·

    哈伦教授,基于2009年10月在法国召开的一个国际研讨会写成的报告明确指出:“对于学习者个人来说,科学教育帮助他们发展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引导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有价值的人生。”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的概念;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教育也应该促使学生理解有关科学探究、推理和科学方法的大概念(例如,科学探究需要基于可能的解释来进行预测,并依据实证对不同看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和有关阐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大概念(例如,科学的应用可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是必须强调科学教育目标也包括提高科学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9]

    这份报告,还强调:要重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发展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方面具有的价值。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动,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还明确指出: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热爱以及对如何阐明自然现象的理解。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这份报告还明确指出:所有科学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其他可能的目标,例如,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并强调说:“科学教育的总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获得以科学方式处理事物的整体能力,就是‘科学素质’这一术语的含义。”[10]

    我国科学课程一向偏重科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忽视(自觉、不自觉)引领学生参与科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甘苦)的实践活动!大不利于对学生实施科学素养教育!

    要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统筹”的教育体制!仅仅靠基础教育升学制度的改革(2017年是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元年)是解决不了整个教育体制的缺陷的!


***大概念(Big Ideas),该报告列出了:“科学中的14个大概念”和“科学教育的10项原则”。

(八)我国学校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认真反思,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未能做到“三教统筹”!

     “社会的要求”都落到学校教育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案,凭空增加学校师生的压力和负担,无论施行怎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举措,均难以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难题!

    唯升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让学校教育承担全社会都难以解决的大任务(没有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的“孤军作战”)造成的结果!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

    科学教育里的实验、实践和探究活动等,能让学生有兴味地施行“自主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模式,却在不少学校被“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模式替代(“挤占”)了!

    科学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优势(以科学方式处理事物的整体能力),在升学考试(“纸笔测试”)中无法体现(“实做”的水平无法测量)。长此以往,“高考指挥棒”逼着老师和学生:“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日常教学(课堂内外)什么办法/活动方式、方法(包括“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老师黑板上画实验、学生下面背实验......)能“拿分”,师生就(违心地、不得不)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去强化!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种写照!虽非全部,但绝非少数!这就是“高分低能”生进入高校后不会做实验、又不愿意请教老师,经常损坏仪器的根源所在!

    我国出版界基础教育教辅(各类习题集、应试备考)类书籍的码洋远远大于教科书类的码洋、各类校外应试强化班生源满满,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必定连带影响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另一个写照!

    作为一名离开教学岗位多年的老教师,衷心祝愿: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能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松绑,为落实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成长,以及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创造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4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4.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52

[3]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翻译.世界教育报告 199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7—58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前言、68、76、112

[5] 刘国飞,等.核心素养研究述评.教育导报,2016,(3):5—9

[6] 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7] 北京晚报,2017年6月6日14版

[8] 中国网·教育频道,2017年6月16日

[9][10] [英] 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7、8、9、2、48  

2017618日第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