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原创 | 来源:http://q-q512.blog.163.com | 作者/推荐人:杨洁 | 点击量:806333 | 时间:2012年2月27日 15:44:42 |
我该给你们什么课堂 ——华师附中实习教学感悟 作者:杨洁 来源:520化学网 高二年级办公室,位于东教学楼三楼。恰好,我坐在办公室窗边,背后正对着的就是华师附中一句我认为最有重量的教育名言——“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 在写教育类文章,写教学评价,参与教研活动的时候,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再也不是书堂上的教书先生,我们是……”我觉得,我们不管是什么,都应该现代人。从我们的职业的角度来讲,就应该是现代教师,我们的负责对象现代年轻人! 对于我们的化学学科,老教材从高一到高二,从无机到有机从一类金属到另一类金属又到另一类非金属,从碳氢烃类化合物到烃的衍生物,一种接着一种物质的认识。“发现物质的一般规律”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二次加工的任务。我觉得,这反而在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课标下教材编写思路的大变化之一是突出对学生科学的化学学科研究技能的培养,学习各种经典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而这几乎是每一本教材开篇的第一章内容。 例如,现在高二所学习的《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开篇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就是从物质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以及研究物质的一般步骤和一般规律。这绝不是约束学生学习的思维,而是介绍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研究。 科学的发展带动社会的飞跃发展。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讲,正是因为科学家发明了具有更多满足人类生活、工作的多功能材料,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讲,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人类的生存、发展做贡献,现代人的发展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比如,我们亟待科学家研究各种在基本满足人类需要又是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未来科学家们的重大课题! 但是,老师们,您发现了没有?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讲,发展史越长,祖国未来的花朵、未来的接班人将要了解的、学习的、掌握的东西就更多。很久很久以前,贝采里乌斯探讨什么叫有机化学。后来,在“有机化学”二级学科界定的基础上,维勒发现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推翻有机物来源的“生命力论”。再后来化学家们又发现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很多性质以及他们的结构特点。再再后来,化学家类比简单有机化合物研究复杂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也就是说很久以前的人可能学完高中的知识,进入大学就可以做研究了。按照这种推理,现在的人学完高中简单物质的化学知识,还得在大学学习各种复杂物质的化学知识,到了硕士生还得学习各种反应理论,要到博士生才能做研究?这么漫长的学习生涯,要什么时候熬到头?这样下去,估计20年后我们还是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花朵们肩负的任务是“重大”的! 但是,如果对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有一种高效、科学的认识方法,那么我们后人类、现代人认识自然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这就要求我们用分类的思想认识世界,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各类物质,才能触类旁通,才能事半功倍!而这就是这一章所有知识编排的意义。 寒假的时候,看《学习理论》一书,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不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存在着,而人类确实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世界。我赞同这个观点,而这个观点是早期哲学家关于什么是学习的思辨所得出的观点之一。 到2008年,被人类发现的有机化合物已多达3000万种,以各种标准被分为上百类。可是大自然喜欢怎么形成这种有机物就怎么形成,另外一种又是以那样的方式形成。人类却用闪亮的眼睛发现了有机物转化的规律,这千千万万种有机物连成相关线,又交错连成了面,紧紧地套住这个大千世界。 所以,我觉得给学生们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思想是必须的,应该培养学生这种以小见大的开阔的思想。在这一周,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课,我也努力地践行这种教学思想。很明显,学生们的上课氛围比上个星期懒懒散散的状态好多了。是不是你们也认同这些观点呢?除此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每一节课、每一章节的内容,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过程中,能驾驭这种学习方法,真正地促进我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