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原创 | 来源:520化学网站 | 作者/推荐人:曹璨 | 点击量:806435 | 时间:2012年2月26日 15:07:41 |
思维导图简要教程 作者:曹璨 昨晚第一次和大家在讨论组讨论有关扑克牌攻关的事宜,想到了这个软件,想和大家分享关于Mind Manager的使用。 以下是搜集的一些教程的素材。在工作和生活中,思维导图已经是我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由于是思维导图是一种“图”,下面会引用大量图片。 一、思维导图简介 1.1 概念 思维导图是使用图形来组织和表达放射性思维的一种工具,也叫脑图,或者心智图。 下面是一幅典型的思维导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思维导图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1) 它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分支都是对中心的扩展; (2)主要使用图、线等元素; (3)发散; (4)一目了然. 1.2 使用领域思维导图能够在很多领域帮助我们,比如读书笔记、计划、目标分解(五环策划表)、会议纪要、头脑风暴、汇报演讲等等。甚至我们可以在周末的规划、逛超市等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上使用思维导图。 在这些领域,思维导图能够帮我们节省时间、表现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中注意力、对想法进行梳理、看到全景等等。 1.3 三种使用方式在众多的领域中,我归纳了一下,思维导图主要有三种使用方式: (1)头脑风暴式。头脑风暴的特点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可以从各种维度各种粒度来提出相关的想法,想法不受限制。也许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不可实现的,这些都不重要。在头脑风暴结束的时候对所有的想法进行梳理和归类(类似GTD中的收集、处理、组织可见很多方法本质都是想通的)。举例来说,我们对优质库的销售进行头脑风暴,大家只要能想到的和这个主题相关的都列举出来,结束之后可以归类,这其中可能会产生激励政策、销售模式等等不同的角度。头脑风暴可以认为是一种自底而上的方式; (2)提纲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针对主题,列出这个主题的不同方面,然后针对每个方面,以此为主题,继续细分。我们的五环策划表就是这种方式的一个典型。SWOT也是一种划分的方式,还有很有名的六顶帽子;
(3)两者结合。先对主题进行大致的划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突然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不属于任何的一个主题,先记录下来,在最后再合并和归类。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的思考过程应该大部分都是这种。 1.4 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思维导图即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思考方式是核心,绘制的工具是次要的。 现在绘制思维导图主要有两种方式: (1)纸、笔。在网上很多专家都推荐这种方式,使用A3的纸和各种彩笔,进行绘制。
(2)使用电脑软件,比如接下来会介绍的MindManager。 两种方式应该各有利弊。使用纸笔能对大脑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能使得左右脑协同作战,缺点是不容易修改,不便于共享,特别当头脑风暴的时候,这种画画的方式可能会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而且受到纸大小的限制,会难以描述细节(很多人认为这是优点,觉得超过1张A3的纸就超出了思维的范围)。
二 思维导图使用范例
2.1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的应用先从读书笔记的应用开始。先放一张思维导图领域国内一名有名的培训师做的图片:
对于书的划分,我大致分成了四类: (1) 书的分类-章节递进式 所谓章节递进式就是说书是分章节的,后面的章节是对前面章节的深入,或者后面章节的知识要使用到前面章节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大部分教材应该都是这种方式。 我们读书最常用的笔记习惯是在书上划线,划重点,或者在本子上记下重要的内容。这种所谓的“线性笔记”,使得我们失去了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而且笔记常常记了就扔一边,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即使用起来了,检索起来也不方便,遇到问题或者遗忘了,还得翻书重新找。 思维导图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看《设计模式》的时候,我们的读书笔记可能是下面这种形式:
在软件的Memo中甚至可以插入图片和表格,这更加方便我们制作对我们真正有用的思维导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让我们理清书之间的层次关系,真正的在脑中建立起这本书的一个知识框架,也使得我们查找之前的内容更加方便。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书是睡前看,不可能开着电脑,怎么办? 我建议看书的时候不要一边看一遍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我们在通读了一章或者一节之后,靠着回忆和分析来完成思维导图,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书,这样就真正消化了书里的内容。 所以,晚上看书了之后,第二天的时候再做笔记。 下面是这些天我读《大脑使用说明书》的读书笔记,我感觉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之后,确实帮助我记忆和理解:
(2)书的分类-散文式 这种书的特点类似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例如《走出软件作坊》就是这样的一种类型。 《走出软件作坊》每一节都独立成章,但所有的章节都围绕着软件管理这个主题,这类书的读书笔记使用思维导图来做最容易——只要将目录映射一下就可以了。通过思维导图,我们能发现其中的联系,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 (3)书的分类-小说 很多小说我们读的时候津津有味,读完了之后别人问都讲了什么,有些时候我们常常说不出来:有的时候是因为情节太曲折,有的时候是因为人物太复杂,有的时候是因为主线不清晰„„ 比如《红楼梦》,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我们看的过程中常常对其中的人物弄不清楚关系,使用思维导图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4)书的分类-读后感 有一些书,没有直接论述观点,我们从里面有一些感悟,刚开始的时候这些感悟可能是分散和独立的,等我们读完了之后,能将这些感悟进行归类和整理,这种方式有些类似头脑风暴。 很多书都能给我们启迪,比如《三国演义》、《德川家康》、《士兵突击》等等,下图是我读《杜拉拉升职记》的读书笔记。 开始的时候书中的一些感悟都是很分散的:
读完之后,将这些分散的感想总结了一下: 2.2 目标管理这段时间我们要做的一件事:对自己明年目标和计划的制定。我对自己明年定出了目标,并对完成这个目标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了要做的事情。将所有要做的事情按照四象限法进行划分,然后排除先后次序,就形成了一张日程表。 下面是示意图: 以上便是有关思维导图的应用和应用方法的简要介绍,为了给会议提高效率,找了一份较为有效的会议规程,在附件中,供大家参考使用。
附件一:FERC版议事规则 n 第一条:例行会议无需召集。参会人员应事先准备动议及相关资料。 n 第二条:临时会议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指明会议时间、地点和明确的议题,提供所需的会议资料或指定人员收集资料。参会人员应在会前阅读议题和会议资料。 ——避免计划性不强,突然开会,导致准备不足,效率低下 n 第三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动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n 第四条:会议讨论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如无必要打断正在讨论的问题,有既定议程的,可在既定议程结束后提议;无既定议程的,可在当前议题决议后提议;也可提议后续会议讨论。对后者,应在会议纪要中进行记录。 ——明确会议目标,避免跑题或议题游移。 n 第五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n 第六条:谁先举手谁优先发言,但发言要得到主持人允许,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n 第七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直接面对面发言。 ——维持会议的正常秩序,避免激化矛盾 n 第八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两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须过半数同意)。 n 第九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提醒跑题发言的人,若发言人再次出现跑题,主持人应中止其发言。 ——防止出现“麦霸”,避免跑题 n 第十条:主持人应尽可能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n 第十一条: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理由。 n 第十二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或道德批判,只能就事论事。 ——让各种声音都有充分的表达,避免道德审判 n 第十三条: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再想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 n 第十四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n 第十五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平局等于没过。 ——避免议而不决 n 第十六条:决议完毕,主持人应宣布决议结果。对需要执行的决议,决议结果未明确行动方案、执行人、执行时间及执行追踪人的,主持人应进行明确的规定,或交由会议继续讨论决定。 n 第十七条:对需进一步调查了解情况或进一步研究再表决的动议,可提议推迟到后续会议解决,并指定后续会议时间,也可提议提交某位成员或某些成员作进一步调查研究,指定汇报时间、汇报对象。但均需经附议,且进行表决。 n 第十八条:开会必须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会议秘书负责,会议结束24小时内会议秘书将会议纪要发给全体参会人员。 ——避免决议落空,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