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 我爱你化学网
心灵速递
类型:原创来源:杨洁作者/推荐人:杨洁点击量:811673时间:2011年12月15日 19:53:00

 

“自主高效系列同课异构——华师附中观摩课”听课心得

2011.12.10 作者:杨洁

欢迎光临个人博客:http://q-q512.blog.163.com/

 

  今天是华师附中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日,虽然现已不在附中实习,但是郭飞红老师还是很照顾地邀我一起观摩同课异构,非常荣幸,当然也非常感动。今年开放日的教研活动主题是“自主高效课堂”,其实,这是同行各位老师们一致的教学憧憬,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职前准教师,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学习、思考。特别是在外界看来,本科师范生进入研究生学习,过多的课题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会更多地占有我们的精力,使我们脱离实际而导致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像这一类以“自主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研示范课,对我来说是宝贵的机会——它是一线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浓缩心血的一次分享。

  参加化学同课异构的,分别是广州华师附中的张锦春老师、来自深圳观澜中学的何贵明老师、来自北京四中的王耀老师,他们都是所在学校的名师,都是值得学习的教坛老将。其中,王耀老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真所谓名师出高徒。同课异构的教材载体是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第一课时。老师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做了不同的安排。但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课堂的灵魂——教育理念和学科思想,都让听课的老师们眼前一亮,也让我受益匪浅。

(一)广州华师附中张锦春老师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近期钱扬义老师上的“化学教育学”课上,我们重点对撰写教学设计做了提升训练,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在一次汇报课上,我分享的一份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硕士学位论文,这一份论文中的教学案例展示写得很好,与众不同的是笔者将教学目标的设计模式进行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三维目标,而是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八个方面,设计了八维度的教学目标。尽管模式不同,笔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还是一一落实到教学内容上,并与教学策略一一对应。整体上看,教学目标的设计,使课程教学的定位、设计意图一目了然。

  今天当我拿到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觉得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张老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部分。每一位老师都是一页纸的教学设计,张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占用了一面A4纸的面积,从数量看出目标设计的具体。除此之外,我们看看细节部分。(因为拿到的只是纸质版的教学设计,为了能与更多人分享交流,我把教学目标部分敲打出来。)

“1. 知识目标

(1)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含量很大。

(2)掌握SiO2、Si的物理性质、简单化学性质。化学性质能以方程式表示,并能按照物质转化的规律对SiO2的化学性质分类掌握。

(3)掌握课堂讨论的几种含硅材料和自然界SiO2之间的转化关系。

(4)掌握SiO2、Si以及硅酸盐作为材料的一些应用,比如光线、计算机芯片、太阳能、建筑行业等。

(5)更加熟练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材料——元素组成——性质之间的关系,锻炼从化学角度即元素组成角度研究生活中的材料和发现他们的联系。

(2)学习有意识利用元素转化的观点和氧化还原角度分析物质的性质和转化:根据化合价分析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应用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3)培养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习利用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4)学习从生活中收集材料并动手研究初步性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和体验自然界存在物质和科学前沿材料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对科学之美的体验和领悟

(2)研究生活中和学生紧密相关重要和常见的材料,学生体会化学技术的重要和应用方式。对未来材料的开发之重要性有所体会。”

  发现了吗?目标的形容非常具体,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具体到每一种学习技能或是实验技能。如果有心,我们可以将三维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统计,还可以发现,三维目标不是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说,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几种与本节课所学Si元素有关的物质,从物质外观的观察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从物质应用的角度初步猜测物质可能有的化学性质,比如高温稳定,等等——这是“知识目标”中对硅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学习。

  于此同时,从微观角度,简单地分析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锻炼从化学角度即元素组成角度研究生活中的材料和发现他们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结合,更加就直观了。

  在这样细致的教学目标下,我相信授课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认识都是非常清晰的,课堂也将是目的性强、高效的。而张老师的课正是这样子的。

2. 课堂实验的设计

  张老师的课,给人深刻印象的还有课堂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探究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实验探究的内容是本节课学习硅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载体,实验的整个流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线索。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讨论要用什么还原剂来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硅单质,到实验的动手操作,老师在学生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在座老师有目共睹,活动的主体在学生。据听课老师统计,学生动手实验时间长达20分钟,到实验最后,张老师还耐心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出现的意外现象,并全面完整地总结实验结论,最终完成整个实验。

  虽然我听的课不多,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师预留了半节课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完成实验。课堂非常成功!我们总说要发挥实验教学的多元功能,不仅在于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更在于通过实践认识反应等事实性知识,培养实验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张老师正是把握了实验的多种教学功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把握了机会,不仅处理好教师引导的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主体性,落实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2)、(3)目标,以及知识目标中的(2)、(3)、(5)目标。

(二)深圳观澜中学何贵明老师

1. 课堂练习的设计

  何老师为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一份学案,辅助教学。

  在上次的观摩课研讨中,同年级的周群力同学也提到了“学案导学”。个人认为,教材是教学专家根据教学效果调研对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进行编写的,这一层次属于素材的第一次加工。教师、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时,是对素材内容的二次加工。因此,我比较赞同“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工教材”的观点进行学案设计,而不是另起一套设计新的教材。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何老师的学案是做得比较好的。学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过程”、“阅读探究”、“类比推理”、“实验探究”、“学后反思”、“课堂达标”、“能力提高”、“接触高考”,总共10个部分。在课堂上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前面7个部分,后面3个部分做为课后,布置给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导学过程”与“阅读探究”相结合,运用了填空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并相应适当地对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类比推理”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的知识。还有“学后反思”引导学生归纳自己收获的知识和方法,并向老师反馈自己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因此,我觉得,这样的学案导学策略,也是自主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有利于培养并强化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

“【导学过程】

一、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 从物质存在和组成多样性的角度看,________元素是无机非金属元素的主角,是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________位,仅次于________。该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________(填游离态、化合态)。

2. 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填游离态、化合态)。硅是一种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熔点高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式存在。”

  但是也有值得思考和讨论的地方:在时间宝贵的40分钟课堂上,“阅读探究”、填空题形式的“导学过程”,以及让学生读出导学内容,是否是最佳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 课堂安全的处理

  在课前,何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光导纤维时,用红外灯照射光导纤维的一端,并将光导纤维的另一端弯向同学们,意在方便同学们看光导纤维传递红光到另一界面,而侧面没有损失。我听过红外线灯伤眼睛,不知道何老师这样处理,把光导纤维的一端对着学生们,让学生们裸眼观察,是否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伤害,何老师是否有查阅过相关的资料?在这种不确定因素下,我还是建议直接用图片展示,或者将一端对着天花板,从侧面观察,而不要正对着眼睛。

  在进行“燃烧和不会燃烧的纸”魔术时,老师是将点燃的纸直接丢在地上,用脚踩灭。我想问,这是展示给学生的标准灭火方法吗?是规范的方法吗?

3. 教学实验设计

 

(三)北京第四中学王耀老师

1. 学科思想的实践

  在教学法的课上,我们经常提到学科思想,很多同学也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学科思想”。王老师的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化学学科的学科思想——“位·构·性”思想。在本节课中,学习硅单质也好,其重要化合物也好,都要求认识了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都是物质的宏观表征。要更深入的了解物质的宏观表征,要求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就需要从原子结构或者原子堆砌的空间排布结构。如果,要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还需要从元素周期表中所在物质进行分类和对比学习。

    王老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物质宏观微观表征的教学难度,以课外拓展的层次引导学生从“位·构·性”的角度进行了较高层次的学习。

    除此之外,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STS教学思想在这节课上也得到了实践。生活化学情境的提炼,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有效地化学学科服务人类社会的学科精神。

2. 教师亲和力

  一上课,从周杰伦的“青花瓷”,到“我的星期天”,王老师跟我的感受,就是具有非常吸引学生的亲和力。在课中,提问问题的时候,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问题,王老师还是耐心地加以引导。正是因为这一点,整一节课的气氛都非常的活跃,即使我作为听课教师,也听得非常投入,非常舒服。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四)整体分析对比

1. 教学情境的设计

  情境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所采用。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好,其他的教学模式也好,情境的创设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是非常让人欣慰的,可以说,一线的教师们已经突破了历史教书先生的满堂灌,有意识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式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本节课,“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三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各有新意。

  张老师的课上,学生们汇报了课前收集的与硅相关的物质物品,有电脑CPU中的芯片,有光导纤维中的氧化硅细丝,也有操场上的沙子。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其实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多,而材料的获取更多地就是从普通的沙子、泥土、岩石中提炼获得的。因此,教学情境便是如何从二氧化硅(模拟细沙)获得硅单质,这也是课堂实验的探究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张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各个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引导。比如“SiO2和哪些物质反应能得到Si”,“预测需要什么反应条件”,而实际上,这就是对硅单质及二氧化硅的重点化学性质及其转化的学习。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贯穿了课程的始终。

  何老师的课教学情境相对比较简单,由多个针对当前教学内容的情境串联而成。其中有一处比较好玩的,是两位同学协助老师完成的魔术,“不会燃烧的纸”,其实是事前准备好、浸泡过硅酸钠溶液的纸进行实验的,用以认识硅酸钠的“防火剂”用途。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来改善课堂教学气氛,间接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老师的课亮点也包括情境的创设。与其他老师直接展示与硅相关的物质物品不同,王老师的情境创设包括两部分,一是周杰伦歌曲“青花瓷”中歌词化学情境的摘取和分析,一是“星期天”中与硅有关的化学情境摘取和分析。特别是后者,教学创设的效果非常好,不仅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听课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共鸣,“硅是我们生活中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星期天的早上,我们在钢筋混泥土(硅酸盐建筑材料)的大楼里,睡过了美美一觉,醒来。看了看石英钟(石英材料),已经10点半了……来到厨房,我看到妈妈为我煮了香喷喷的砂锅粥(硅酸盐材料烹饪器皿),我用精美的碗(硅酸盐材料)装了粥,给爸爸妈妈和我……所列举的与硅有关的物品多达11种。那么,从这些中我们能了解到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那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带着学生们的好奇心,王老师进一步地引导,走进了本节课,情境创设充分发挥了课程引入的作用。听课老师们点评:“寓教于乐”。

  此外,王老师在课中还有一处情境创设也特别有意思。从装碱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到HF塑料试剂瓶的实验常识,再到工业刻蚀玻璃工艺,引导学生从化学本质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习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HF的反应,更强调了人们对于二氧化硅与HF反应“趋利避害”的应用。

2. 课堂学习自主性的体现

  既然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自主高效课堂”,那我也从这个角度来谈谈,我对三节课关于“自主高效”的学习和收获吧。

  张老师在这方面的,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策略进行的。教学内容虽然少,但是重量级的探究问题“SiO2和哪些物质反应能得到Si”、“预测需要什么反应条件”,引开了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

    生1:需要还原剂。(非师生回答原文,是简单的记录整理。)

    师:嗯,非常好。根据氧化还原的原理,从正4价的二氧化硅到0价的硅单质,我们需要加入还原剂。那么,要加入什么还原剂呢?

    生2:镁!镁具有强还原性,不仅可以还原二氧化硅,在反应过程中还放出大量热,提供给后续的反应。

    师:不错,镁应该可以完成这一个反应。还有没有其他物质啊?

    生3:氢气……氢气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应该可以还原二氧化硅。

    师:诶,可不可以丫?

    生4:但是,现在制备氢气,有点困难吧。

    师:嗯,我们要找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还原剂丫?

    生5:只要金属活泼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就行了。

    师:诶,K、Ca、Na可不可以啊?

    生6:不可以,太活泼了吧,直接跟氧气反应了!

    ……

  这个片段,只是凭记忆复述出来的。但课堂上,张老师与学生们正是通过这样的不断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讨论得出问题结果。我觉得,在充足时间下,学生有动脑思考有动手探究。即使教学没有按照教材所设计的内容进行,没有完全讲授教材内容,但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问题探讨过程中看出,学生基本掌握了所涉及到的内容部分。可见,课堂的自主性强,有效性强,是“自主高效课堂”。

  何老师则强调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主提炼信息,完成并分享;通过表格归纳,引导学生填写“类比推理——探究二氧化硅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类比)”,强化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在最后,一个“学后反思”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馈和自我梳理的知识建构空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自主高效课堂”重要策略。

  王老师的“自主高效课堂”则体现在相关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模式的强化训练。一是理论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的引导,培养学生提炼化学情境和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二是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物质,一步一步地对比碳元素和硅元素的异同,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相同思维模式进行旧知识的迁移,从而对比地建构新知识;三是“位·构·性”思维模式的强化,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认识新物质。虽然王老师的教学安排较丰富,但反复几次的强化也使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三种学习技能。

  我觉得三位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作为该活动主题下的同课异构,却没有在教学设计上突出这一点,我觉得这是这次活动在教研方面的一大不足。特别是听课老师点评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没有从“自主高效”的角度进行比较探讨。

3. 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科思想的应用

  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科思想是教学的灵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科思想,将有效地指导教学的实施。我觉得这三节同课异构,三位老师都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但是,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充分,老师还没有这一强烈意识,这是一线教师的通病。王老师相对比较好,在课后的教学设计自我介绍时,有提到STS思想、“位·构·性”思想,但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是本次同课异构的第二个不足。

  此外,关于学科思想方面,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值得探究,那就是第二章知识与本章知识的关系和衔接问题。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分类”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学习第三章、第四章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是理论指导思想。借用这两种思想对本章进行学习,进行实践,而不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来强化两种思想。这是我认同的观点。张老师、王老师也是这么理解的,而何老师却是相反的观点,这是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出现明显不同的重要原因。

4. 模型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直以来,说到教学模型,我们总是惯性地联想到有机分子模型,或是结构化学中的原子模型,其实,在无机化学中,我们也应该有模型教学的观念。在本节课的教材中就绘有碳原子、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SiO4]的四面体空间结构模型。有趣的是,同课异构中,何老师和王老师运用模型教学策略的对象不同,形式也不同。

  何老师直接用图片展示了碳原子、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金刚石、二氧化硅的空间结构示意图、硅酸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王老师用实物模型展示了二氧化硅空间结构模型,并对比金刚石和晶体硅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认识二氧化硅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对比学习二氧化硅的稳定性等化学性质。此外还用图片展示了石墨、C60、二氧化碳(g)、干冰等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这是“位·构·性”指导思想下对应的教学策略。

  我觉得,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实物模型展示大大提高了模型教学的有效性,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分子中空间关系,更一目了然。

  我建议,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其实可以运用免费软件ChemSketch绘制3D分子模型,辅助教学。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的观摩,让我收获颇多,感受颇多,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自主高效课堂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我们也不要忘记教学的初衷,我们要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手段、策略来实现自主高效,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的时间催促。我希望,在这种实践下,真正实现的是学生主体的教学课堂建设!

  这或许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