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 我爱你化学网
心灵速递
类型:原创来源:汪华书作者/推荐人:汪华书点击量:812133时间:2011年12月5日 12:14:59

 

 

改革首先从更新思想开始

——2011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总结

四川泸州高中   汪华书

 

  到华南师大参加“国培”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时间,对我思想触动非常大,激发了很多思考,收获颇多。

  首先,我们清点一下所学内容。

********************************************************************

  15日上午,简短的开班典礼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王红教授作了《从中美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讲座。“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事业,我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来做事的。”此语一出,让人肃然起敬。她首先指出中美最大的差别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一样,中国是知识导向目标,美国是能力导向目标,中国是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美国相反。其次提出绿色教育的观点,知识只占20%是真正有价值的,填的垃圾知识越多,留下的思维空间就越小。最后,她谈了为学生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如何提升学生好学善学的品质,批判性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莫衷一是的情形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我们值得向美国学习的。

  下午,是徐锡良教授的《教师的专业智慧》。徐教授不愧为凤凰名博,口若悬河。在他看来:中学的化学知识只是与学生交流的媒介,教师的专业经验和教师的素养非常重要;教育学就是人学,与人打交到,它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你的信仰、兴趣都直接影响学生,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培养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人;教师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学校是为儿童生命成长,快乐生活,为他的生存发展奠基,为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教师的智慧是用在发现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和天赋,教师要有花苞心态,对有个性的学生要学会包容;中国文化要向西方学习逻辑理性;教师的乐趣在于探究,享受创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观点都有其独到的一面。

  16日上午,高广方老师的《成为幸福的教师——教育从改变自己开始》。老师不幸福一定不会让学生幸福,教师是离幸福最近的职业,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动学生,因自己的存在对学生有帮助而感到幸福。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想得到别人的赏识,后进生也是这样,要学会欣赏,认可他现有的水平状态,学会等待他的成长醒悟。改变我们的认识,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学生观),改变对自己的认识(教师观),改变自己的教学观,改变自己的教育观,高老师如此教育我们。

  17日下午,俞英副院长的《微观世界中原子和分子研究的新进展——纳米和超分子化学》。俞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化学前沿的一些东西。纳米级的东西在许多物理化学性能上有很大差别,如光学性质、电磁性、导电性、硬度、延展性、熔点等。所以,纳米技术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思维方式,在很多反面都有广阔前景,未来20-30年,其价值将超过信息技术。通过纳米金的制取更新了我们对纳米材料的认识。今天明白了一些超分子的知识,超分子是由主体与客体在满足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的条件下,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如氢键、静电力、范德化力作用形成。

  18日上午是卢巍教研员的《化学科学-化学教师-化学教学》,她谈到“科学始于思考,学习始于敬畏,谦恭源于自知。”也交流了对新课程理念和三维目标的认识,讲到解读教材,应该体会到教材中的学科思想方法,即要站得高。“人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激发学生敢于问问题,能提得出问题,通过实验激发学生观察思考,从反常中获得问题。这些是她的亮点。

  下午,是顾凤龙教授的《分子反应的奥秘:从手性分子谈起》,一个关于量子化学的问题。顾教授有点童心未泯类,笑嘻嘻的样子,感觉有满脑的幻想或想象。他真是一个天生搞理论的料,他的行为举止很天真,但科研成果比较了得。他从手性分子谈起,转向如何理论解释这样的现象,谈到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谈到理论发展史上的黄金发展期,再到量子化学解释分子结构的电子理论量子力学基础。微观粒子:能量量子化(不连续,一份一份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微观粒子有能量和距离不能同时测准的测不准原理。宏观物体也存在波,只是波长太短如10-32,也适应量子力学,仍有测不准,只是误差完全可以忽略或感觉不到。他提高了我对量子力学的认识。

  19日文化考查,跳出教育看教育。

  20日上午是吴颖民教授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提出教师是一个专业,而不只是职业。这个社会是专业性越强,社会地位越高。谈到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剖析了以下三个词语的内涵:

  专业知识:教育的知识、学科的知识、通识或常识性知识、认识自我的知识。

  技能:信息技术、开发新课程的能力、研究反思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

  专业精神:责任感与使命感、尊重与关爱学生、包容与耐心、言传身教、团结协作、与时俱进。

  勉励大家,人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要培训学习,更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习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1日到广雅中学听课观摩学习,是同课异构(不同学校的老师上同一个课题)。广雅有四大:大树(200多年的二十多颗)、大楼、大师、大爱(学生和教育的爱)。一所名校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传统,守护传统,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知识广博,品格雅正,和谐发展。广雅的深厚文化也同样扎根在每个广雅人的脑海中,陈允任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广雅中学的黄校长的这些介绍让我们领略了名校的特色。

  两个教师都是名师,均设计成用实验探究的模式,重视学生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即任务驱动下的板块设计模式(2~4个模块),任务驱动——要思考的问题(且跨度不能太大、太难,接近学生思维)——情景设计——学生活动(实验思考,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互动)——评价(多元)。总体大家评价比较好,只是仍然有放不开的现象,让学生活动有时不太充分。

  钱教授谈了:如何上表演观摩性质的课?

  1、教学内容尽量要适当(完不成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是此时的重点),学生思维活动容量要大,教学环节和节奏比较清晰。

  2、一节好课要有灵魂,体现化学学科思想:联系或贴近生活(化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课堂)、对比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元素即价态、微粒观、物质变化、科学探究。

  3、知识的容量和思维容量比较大,师生活动质量高,学生投入高。

  4、教学效果好:知识效果评价、思维评价。

  22日上午是杨丽庭教授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新进展》,本节最大的收获是对有机合成有新的认识,改变了我们的一些错误高分子概念,提升了化学学科素养。

  下午是钱扬义教授的《中学新型定量化学实验研究——520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研究》,让我们拓展了视野,化学实验已经跟计算机联系起来了。

  23日下午是李南萍教研员的《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反思》,她的水平明显比内地的高,不仅仅因为她是硕士,而是她带领她的团队真正进行了研究。感触比较深的是,她们开始(04年)也是不知道高考模式、考纲,教材也是只知必修不知选修,三年后才逐渐明白了,将在什么地方讲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补充,开始对“过程与方法”有构建意识,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仍比较模糊,不好界定。其次,给我们介绍了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三类七种,深刻领会化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他给我们。

  24日到执信中学观摩学习,该校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朱执信而在民国年间建立的中学,到如今也有九十年的历史,校园古色古香、典雅别致,它的重本升学率在70~80%,与前面的广雅都是广州的名校。

  今天听的是高三《物质检验的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看来他们不回避难点,而且今天又是该校的教学研讨开放日,广州市许多学校都来观摩。该课的亮点是通过学生的困惑发现学生的问题,首先是阅读理解和审题,其次老师分析学生交流归纳出此类题的基本思路,特别是检验中的干扰怎么解决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画出流程图提升。不足,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苏格拉底的追问催产术,让学生自然发现问题,生成思路,学生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干扰的问题,追问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设计缺陷。

  25日上午是刘良华教授的《教师行动研究》,他让我们了解了《叙事教育学》,包括历史研究(叙事)、调查研究(叙事)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经验叙事)。行动研究就是批判的行动研究,转变观念实施科学的行动研究,达到从实践(经验)的行动研究——科学(技术)的行动研究——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的逐级推进。他解释到“我们常常用经验解决问题,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经验,一直走在自我更新的路上。”最后要求我们看的10本书。刘教师语言比较犀利、幽默,常常用浅显的语言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如教师要让自己“轻松”,学生去“折腾”。他忧虑独生子女的教育,引用马卡连柯的话“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我要多听几次好好反思。

  下午是张俊洪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效教学是中国原创,有效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能的效果,通过有效备课、高效上课实施有效教学,高效上课就复杂了,包括“树立并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自我学习(独与合作),让学生保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情感性,让学生从理解到掌握再到建构。”确实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提高效率从而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或活动的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6日是关于教育教学科研的问题,黄积才教研员通过《做行动研究引领教师职业幸福》来分享他如何做教学科研而享受到工作的幸福,特别提到文献研究是教学科研的入门功夫,他的研究行为贴近我们教学实践。罗秀玲和肖常磊老师分别以《问卷调查——以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调查为例》和《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主体,介绍了一些实用的科研方法,比较具体可行。今天的课让我们明白了教学科研就是你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提炼而成,从而打消了我们的教学科研恐惧感。

  27日是专门为我们这些中学教师开设高考的讲座,有莫海洪教授的《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特色与答题》和曾卓《国外高中化学学习与考试——有机化学》。广东高考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有其特色和可取之处。国外的考试让我们明白东西方也有相似之处,却也有其考查能力的不同地方,显然我们以后的高考可以借鉴学习。

  28日上午学习的是化学的分析技术和稀土方面的问题,让教师了解更多化学技术和热点问题,教师会带动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无意中播种希望。

  下午的结业典礼上刘鸣校长作了《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而教》的报告。谈到美国教育的问题,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对比反思教育的真谛——教育教学目的意义,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行动才能解决,学校教师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创新才能有所作为,特别是要树立以生为本,树立“尊重”的教育教学观,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而非现在考试表现的描述性知识。最后刘校长说:“让学生愉快地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幸福!”看来我们任重而道远。

**********************************************************************

  我把学习过程中的日记抛出来,目的是让这次的学习能较长久影响我的思想,触动行为的改变,因为改革首先是从更新思想开始的。当然,自己的水平和所站的角度等因素,制约着自己的思想高度,日记只能反映自己肤浅的认识,不过激起了我的思考就行,我思故我在。

  人是聪明的,聪明得常常可以用经验解决问题,对生活中常有现象会见怪不怪,定势思维的弊端就出现了。对教师来说,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合乎规律的现象,也常常见怪不惊了。

  人确实是聪明的,能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

  华师的学习让我能静下来思考,教授们的点拨也在激发我反思,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一点涟漪。

  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在于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

  “严师出高徒!”甚至于严得苛刻!

  “传道授业解惑。”满堂灌填鸭式还振振有词,日复一日无视学生这个生命的存在。为了考试,一切都包办,学生成了机器,对,考试的机器,我只需下达命令,全部机器都按一个模式制造出来了。

  学生中没有交流,没有学习快乐的情感,没有批判精神,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反思着我的过去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在深深自责中,如果扼杀学生思考,就等于扼杀其生命,内心在呐喊,我该怎么办?

  只有改革自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我要快乐地学习,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多元智力理论,学习西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理念。学习最新的化学发展动态,更新头脑中已经发霉的知识结构。感谢国培!感谢华师!他们给了我们这个学习更新的机会。

  我正在路上,我将勇敢地去践行,至少我有勇气改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重视知识的生成性,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堂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建构思维模式,优化思维结构,形成知识链条,丰富知识体系。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已经远不能停留在一桶水的水平。要不断学习提升,学习中思考领悟。突然想到: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灵魂,如果不改革你的思想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你的自然生命还在延续,但你的灵魂已经死去。同时没有传承的改革那就是破坏,只能造成动乱。

  要用研究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没有研究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要想尽快地由知者向智者转变,就必须要加强教学研究,以一线的第一手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研究,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与研究,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来设计自己的课堂,以专家型、大师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沦落为只是一个平庸的知识贩子。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每一个教学案例,每一个或精彩或平淡或遗憾的教学片段。

  重新审视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只有快乐积极的教师才能带出阳光的学生。在研究与反思中,工作将不再是一种负担,它是与朝气蓬勃的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快乐体验。

  以上便是我的感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