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 我爱你化学网
心灵速递
类型:原创来源:李娟作者/推荐人:李娟点击量:812478时间:2011年11月30日 13:15:22

 

教育是场战争

——2011年“高中化学”国培心得

李娟

  当皑皑白雪压弯了大兴安岭的枝头,羊城依旧花团锦簇,欣欣向荣。风光因为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思想因为你我的差异而相撞。“国培”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又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在这场盛宴里,思维不断交流与融合,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涤荡着我的灵魂,使我对教育、教育体制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

  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如何能够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古往今来,我们天天谈、日日谈。但是,纵观世界文明史,又有几人真正领略教育的含义并将其付诸行动呢?当大家都谈教育是全人类的责任时,通过这次国培,我却想大声疾呼:“教育是一场战争,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1 教育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战争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人才培养,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趋势下:美国政府提出总目标-为21世纪培养充足的人才,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口号;日本政府确立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目标,突出“知识创新”,并把“知识创新”作为国家进步和人才战略的基本方向;印度政府在21世纪初提出了2008年软件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战略,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教育的战争、人才战争才刚刚开始。

1.1 教育目标的抗争

  只有灯塔的方位准确,漂泊的航船才能平安返航;只有教育大的方向准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目标是最核心的,其他的都是手段。尽管我国新课改文件中表述的是追求能力导向,但现实仍然是知识导向的教学目标在主导着教育实践。这次培训中,王红教授就明确指出中美教育目标的差异:中国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知识导向型”, 美国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能力导向型”。

  难道你敢说,中国教育不是更著中国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不是“会学”么?

  在这种目标的抗争中,致使我们“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似乎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在各种竞赛中都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说“赢在起点”。但是,在高等教育乃至在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各行、各业、各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却比不过美国人,所以说“输在终点”。因此,要改变现今教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改变教育目标,切实建立学生高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而不只是空口说白话。

1.2 评价体制的抗争

  很多老师都说,之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大环境中,只能实施应试教育。正如刘鸣校长所说:“举国上下的应试教育 ,让学生越来越沉重,让家长越来越困惑;让教师越来越吃力,让学校越来越功利;让政府越来越焦虑,让社会越来越担忧。”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高考命题改革,其命题思想就是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只可惜,随后命题权之争、高考模式等改革让这些思想的改革悄然让位。再看看国外,美国SAT2考试:每年可考5次,每次1个小时共85道题。英国A-Level化学课程考试也是五场考试:卷1,卷2和卷31/32三场在高二阶段考:AS(基础化学)考试;卷4和卷5两场考试可以在高三阶段考:A2(高等化学)考试。均分为能力考试SAT和选拔考试AP,给学生更多机会,题型也更加丰富,相较于我国化学,增加了5选3或4的选择题、逻辑判断型题和答错扣分类评卷制度。这些都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当然,这和我国国情密不可分,我国人口众多,如果进行五次高考,人力物力分配困难,如果过多能力考察,评分标准不一,也将带来极大的压力,所以还需谨慎分析,采取适宜对策。

1.3 国家支持的抗争

  各个国家都关注教育,但教育的投入参差不齐。凤凰网教育网2010年公布:我国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因此,尽管我们现在参加国培,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当国家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时,教育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4 人才培养的抗争                                                     

  刘鸣校长告诉我们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几年前,德国某著名企业在中国招6名工程师,因为待遇优厚,吸引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前往应聘,最后竟无一人入选。这究竟是为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当我们只能给别人计算打杂的时候,前途究竟在哪里?泱泱大国,世界人口之最的我们,被公认为最聪明的我们,诺贝尔得主在哪里,世界科技创新者在哪里?我们的人才培养方略,是不是,真的需要改改呀?

2 教育是一场循序渐进的长期战争

  正如沈思敏指出的:“我们的现阶段的教育在非智力因素、观念形成、能力训练、内在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这固有的的长期性问题 。”我们教育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个国家的支持、经济的支援、教育部的认同、学校的协调和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而这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逐步推进,从一点一点落实。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制、国家支持等等各个方面,逐步推进。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现阶段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工作方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大方向上,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我们中国人,从教育开始,必将从“中国制造”真正走向到“中国设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必将站在世界的前列!

3 教育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成长战争

  教育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抵不上教育的失败。它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甚至代代人。教育是教育者和学生的交锋,但我们不是敌人,即使开始是“敌人”也要在最后把阶级斗争变为统一战线,打好学生成长的战役。让学生真正幸福起来,将功利性抛诸脑后,给每个学生最适宜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中国小学一年级已学乘法,而美国学生三年级才开始学乘法。中国学生三年级阅读水平相当于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五年级学生的水平。中国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其所在的年龄阶段思维发展水平并不相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让他们学的痛苦而低效。

  国培是幸,国培是缘,给我们醍醐灌顶的一击。教育是场战争,战争中有你有我,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我们教育者即使不在培训的时候也要不断充实和完整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敢于、善于改变。不要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力量薄弱,我们要像白朗宁所说的那样:“有勇气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愿意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明智地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改变。”当每位教师将视角真正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未来的发展并将先进的理念切实落实到每节课上时,教育改革成功的日子就不远了。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正式演出,忆往昔峥嵘岁月,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