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原创 | 来源:化学与教学资源研究所 | 作者/推荐人:GY | 点击量:799220 | 时间:2009年7月8日 21:02:41 |
三人行,必有师焉。这句千古训,发生在科学网的概率最高。 看完 我目前的生活,就是三个角色,个人,是对着“个人视角”;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在读博士生,是对着“技术视角”;一个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课题组新制度的推行者,是对着“组织视角”。前两个角色,科学网很多同龄人都有,而最后一个角色不见得会有,而且,目前不得不让我践行“三种视角”同时使用的角色也是这个“组织者”的角色。 课题组新制度的推行者,不必重复,请见我的博文《读博总结——从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里面从为什么会有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如何担当的,到底推行了什么样的制度等等都有详细介绍。 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则是这么回事。自从胡总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伟大任务,我们学校就在努力实践,比如创办培养精英型本科生的启明学院。这个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进行新的改革,实施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吸纳学校所有的创新团队,集中管理,以跨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而我所负责的本科生团队,则是我们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代表,目标是把握住新能源的产业革命,为这场革命培养具有宏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所谓宏思维,是我们的李培根校长提出来的,具体介绍见《谈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总之,我需要做的是,第一,让我的队员知识面不仅仅停留在专业,而是全方位扩充;第二,让队员掌握网络时代最合理的自学方法,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三,让队员慢慢进入到独立思考的境地;第四,让队员能够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如上的四个要求,注定着,一方面我的人才培养实践中需要从三个视角考虑,另一方面我还必须将我践行“三个视角“的心得教给我的队员。仔细想来甚是愁人,不知 依据我个人的经验,从三个视角一一对应的分析。 1.世界观 技术视角:博士论文完成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及技术观,技术研发带有经验性,机理分析则带有科学性;带着队员完成各项自主课题的过程形成的经验性价值感等; 组织视角: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个人视角:让自己在科研、本科生培养过程中获得快乐。 2.目标 技术视角: 组织视角:确保团队能够形成“厚德、博学、协力、创新”的团队文化,以项目为引导培养学生从“项目发现、可行性分析、技术研发、技术实施”全过程能力,实现团队培养有宏思维的能源产业人才; 个人视角:保证自己能够成为导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队员心目中可以信赖的“引导者”。 3.系统关注点 技术视角:在解决问题中,构建一个预测模型; 组织视角:形成一套团队科学运作的管理方法; 个人视角:如何让自己充实并快乐,面对队员可以心安理得。 4.规划视野 技术视角:博士论文完成是五年;团队项目执行是两到三年; 组织视角:确保能够让队员在一年内掌握足够多的技能,能够有基本的项目发现及执行能力,团队发展有五年规划,但是每年都必须重新调整; 个人视角:保证每天、每月的计划能够切实实行。 5.对不确定性的态度 技术视角:监控博士论文完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避免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组织视角:项目发现需要不确定性,项目实施需要避免太多不确定性; 个人视角:我已经习惯于每日计划-工作-总结的工作模式,但是做好了准备应对每日产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我的性格是不害怕确定性,如何利用和如何避免都有一定的经验。 其他的几条以我目前积累的经验还难以言明,等到团队完成目前的两个项目后,以及我在完成一到两篇系统性较强的论文撰写后再做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