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转载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推荐人:钱扬义 | 点击量:816264 | 时间:2011年9月24日 16:36:11 | |
提高教育质量的科研含量 作者: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余如进 发表时间:2011-09-06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5日第3版 钱扬义推荐,2011-9-24
既要全面和全程研究,更要突出对教育质量关键‘增长极’的研究。 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既研究教什么,又研究如何教。研究教学思想、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 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以课堂为根本“增长极”,着力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进转变课堂观,培育课堂文化,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管理,完善以课堂为中心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把学习作为重要“增长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以研究促进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为本”,营造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外因环境”,研究学生智商、情商和逆商的开发之道。 教科研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相伴相融的科学探究过程。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重实践理论研究如同“理论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前瞻性与探索性,而实践研究好比“临床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实用性与实战性,但两者都着眼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强调平均用力。特别是对校本和师本研究而言,既需要有理论探索,更需要有实践的突破,更应把研究的视角和精力聚焦于实践研究。 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微观宏观研究侧重于对相对宏观问题的整体研究,本质上属于“登高望远”式研究,着眼全局、切口较大,好比医学临床上的“全身检查”,而微观研究侧重于对细小问题的个案研究,本质上属于“显微探秘”式研究,着眼局部、切口较小,好比医学临床上的“专科检查”,但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同样道理,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要均衡着力。特别是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尤其要防止研究过于宏观,要做到问题细小化、课题小型化、成效显现化。 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个体作用至关重要,团队作用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临床上的“分诊”与“会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教育教学分工更趋精细,合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也不例外。要构建研究愿景,培育团队文化,建立研究共同体,强化研究支持。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赖于对每个质量制约因素的优化。 强化重点研究弄清研究什么是做好教科研的重要前提。质量工作涉及诸多制约因素,就提升扬州教育质量而言,必须聚焦对“四大要素”的研究和优化。 第一,强化全覆盖质量责任机制的研究,构建全员覆盖、全面覆盖、全程覆盖的质量责任机制。第二,强化以课堂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第三,强化质量提升做大底盘与培尖提优和谐共进的研究。第四,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升学考试应对的研究。 强化项目推进项目研究是重要的教科研方法之一。扬州研究确定了推进质量科研的重点研究项目,设计了每个研究项目的实施要求、具体内容、预期成果等,做到可定性、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如何按项目设计推进项目实施,必须依赖于教育行政和学校的智慧实践与探索,要突出重点项目,突出关键环节,突出集体攻关,突出校本实践。 强化工作机制好的机制就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推动工作优质高效地迈向前进、走向深入。推进质量科研工作,必须传承这几年业已形成的工作机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变革,逐步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的机制体系。 第一,提高组织化程度。学校要突出质量科研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统揽地位,校长要对质量科研工作负总责,学校其他班子成员要人人担当、分工负责,学校教师要进一步聚焦课堂有效教学。第二,重视机制建设。坚持以有效的机制保障质量科研工作按既定轨道向前推进、向下深入。要健全教科研导向机制、督查纠偏机制、工作动力机制、课题管理机制、学科和教科研基地管理机制及学校组室管理机制。第三,强化平台支撑。要构建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成果推介平台、评比表彰平台,大力营造尊重研究、崇尚研究、善于研究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