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 ——读方朝晖《儒家修身九讲》 作者:郭琳、王建。来源:天涯社区,廖伟梁推荐,2011-4-15
当今人们常在慨叹: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人们普遍觉得生活忙碌而缺少意义,不管是朝九晚五还是日夜兼程,不管是宅男宅女还是金领白领,都像是个潜水者,憋闷在水下浮浮沉沉悠悠荡荡进进退退了太久,已经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朝向何方。 有人说,所谓信仰,说白了就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和支持,让人们得以继续前行;也有人说,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信仰是与工作、家庭等并行不悖的另一个生活层面;还有人说,信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人总是要追求一些终极答案和终极意义,而这必须要由信仰来解决。 无论如何,人似乎终归都要有点信仰的。于是,我开始寻找,我考察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宗教,看它们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令人信服、能否解决我的实际问题、可否托付一生去信仰。在一系列的考量下,我似乎总找不到真正值得我信仰的对象。究竟我的人生寄托在哪里? 迷茫中,一位师者当头棒喝: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把信仰当作现成摆在面前的一个理想目标,然后用逻辑或科学的方式来论证某种信仰值不值得接受,这种做法本身就注定了一个人可能永远进不了信仰的世界,因为他可能最终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信仰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一个践履和体验的问题,而不是逻辑和科学的问题。”这是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的新作《儒家修身九讲》中的明白之语。 在这本书中,方教授立足于修身,讲述了儒家的信仰之路,也即生活之路。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是对人生价值的体认,是对人性本源的回归;修身,则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成己成人之要,是治国平天下之基。仁德是人本性中的优良品质,人的任务是把它发扬光大,即“尽性”、“事天”,因此,用方教授的话说,修身就是一种“内向用力”,以静坐来观心,以自省来明不足,以谨言来养德。 因此,信仰不是外在的目标,不是考察的对象,而是落实在每个人生活中的践履和体验。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为什么特别强调修身呢?守静、正心、养德,这种生活方式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是否遥不可及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我们现在生活得好吗? 在当今这个以“发展”为主题的现代社会中,急功近利蔚然成风,社会无意识化了的“科学”、“功利”、“进步”、“理性”、“现实”这些“大词”推动着时代大潮奋勇前进,处处张扬着工业社会的一贯特征:依靠巨大的消耗来制造巨大的产出,同时也制造着巨量的垃圾,人们以各种理由日复一日地忙碌着,为了一个又一个增量的“明天”。因而,我曾一度认为,古人那种修身养性、自给自足、步调缓慢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这个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方朝晖教授在书中也多次描述了现代人浮躁、迷茫、疲惫的心理和身体状态:“忽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不能自拔;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虽然方教授指出了现代人的这许多心理问题,但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古主义者”,他所倡导的“修身”也决不是要现代人回到过去,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方教授实际上是在用简单的语言、经典的故事和精辟的哲理引导人们放下自己的心。 方教授对修身的这种重解和强调迫使我反思我之前的观点:发展本身有错吗?人追求更高、更块、更强有错吗?当然没有!实际上应该反对的并不是发展,而是将人作为发展的工具,从而使人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价值和意义。 现代社会在极大地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更多地弱化了人自身的能力,使人越来越外强中干。中学课本就告诉我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但现在,似乎更准确的说法是:人需要依靠工具,并且人也在与工具的共同生活中被工具化了——人变得离不开工具,并且人也日益成为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然而,工具这个词通常是与“自由”、“平等”、“博爱”、“高贵”、“纯洁”、“尊严”、“个性”等人类大部分美好的理念相背离的;深一个层次讲,因为工具是外在于人的,是不能够完全被人所掌控的,虽然现在我们可以随手将机器拆卸,但是机器统治人类的阴影始终深埋在人的心底;再深一个层次讲,因为工具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方面,确切的说是改善人的物质生活的手段,但是人是物质与精神的合体,过多地依赖工具将最终导致人的分裂。因此,人的工具化就是一种向外求的过程,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而界定着自身。同时,人的心灵世界是最不需要外界工具的,也是目前最混乱、最脆弱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多么不易,人对自己的把握是多么无力!所以,人既面临着过度工具化的危险,也面临着心灵空虚的危机。 在这个内忧外困的危急时刻,只有心灵自身的生长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修身正是一种心灵的生长方式。人们常说“凭着良心做事”、“顺其自然”,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良心”在哪里吗?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然”吗?遇到了问题,人们总是抱着获得一劳永逸的生活指南的态度来进行修身,但是修身并不能告诉人们应该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应该如何对待难缠的上司甚至应该买哪一支股票!修身没用吗?修身从不教给人“应该”做什么,而是启发人“必须”做什么,因为修身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的心的过程,这个“必须”不是由外在的条件决定的,而是发自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心,涵养自己的心,按着心的需要行事,这就是一种“内向用力”。在工具化的现代社会里,人向外求的越多,离自己的心就越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散得无影无踪。同样,如果没有心灵的体验,物质的极大丰富也是枉然,就像失去了味觉的人品尝饕餮大餐也味同嚼蜡。因此,与“修身养性并不适合崇尚功利、快捷的现代社会”的论断相反,修身,恰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灵鸡汤。 方朝晖教授这本新作其实也正是方教授“求诸己”进行修身的真实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于很多学者的挂羊头卖狗肉、说一套做一套地贩卖自己都不践行的空洞理论,方老师可谓诚实得可爱、可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是每一位认真对待自己生活的人都值得一读的真诚之作。 不要问“为什么信仰”,因为信仰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神化,也没有圣化。 不要问“怎样修身”,因为修身只是回归自己的心,无需教条,也无需规范。 《儒家修身九讲》的第一讲“守静”就告诉我们:静坐不等于气沉丹田,不等于白日做梦,不等于胡思乱想,而是“有意识地钻进自己的心里”。继而,方教授又以“存养”、“自省”、“定性”等九讲成书,但这并不代表读完了这九讲,读者的心灵就已经充分生长了,还是如其开篇所言:“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 呵护心灵的生长,这是每一位认真对待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所必须一生修行的功课。 (方朝晖著,《儒家修身九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