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 我爱你化学网
心灵速递
类型:原创来源:化学与教学资源研究所作者/推荐人:admin点击量:816809时间:2011年3月30日 8:58:16

                           摘自黄全愈博客 推荐人:方舟 2011-3-30


      黄全愈博士,老三届,77级,美国Villanova大学理学硕士,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著有《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标签: 书面考试  高考  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难以考非智力因素(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也无法全面考查智力因素)。
于是,书面考试就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首先,因书面考试有标准答案,孩子往往人云亦云,不敢创新。其次,由于书面考试有现成答案,考生只能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为什么奥赛我们年年拿金牌,但至今无国产诺贝尔奖得主?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培养在已知世界中徘徊的考生。
再次,由于(闭卷)书面考试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考生”往往只注重考试技巧和窍门,忽略“学生”必须具备的深究不舍的探索精神。比方说,跑步包括短跑、中跑、长跑、马拉松等。如果我们把考试看做跑步,由于书面考试只能考速度,因此只能选拔短跑选手。至于长跑选手、马拉松选手都可能被淘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曾在国际写作征文大赛中获金奖的费滢滢同学,其佳作《平台》被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但她2003 年的高考作文只得了25 分,惨不忍睹。舆论聚焦于“是否错判”,我倒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此问题:如果《智子疑邻》是开卷作文,我深信她一定能一枝独秀。可惜,这个优秀的非短跑选手被淘汰了。
最后,由于书面考试只考智力因素,人们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情商(EQ),正是将来孩子立足社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考生”需要“做考题的能力”,“学生”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应试教育只能是奥赛的温室,素质教育才是诺贝尔奖的实验室。王教授的所谓“心理素质”,对许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也有误导作用。
美国的“高考”叫SAT,每年举办七次。考生可以任意参加。因成绩两年有效,许多高中生毕业前一两年就开始考,考到不愿考为止。不管你考多少次SAT,一流大学往往只选取其中最好的成绩。
由于考不好还可以再考,而且很多大学只选最高的考分,考生心理压力小,很少失常,各次考分起伏不大。许多学生考一两次,就不考了。
我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邻座不知哪位老兄因心理压力太大,体内某种分泌物不断洋溢,那阵阵熏人欲倒的狐臭,使我难以专注于考试。不是这位仁兄的异味,恐怕我也能考上一流大学。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每年也可以考七次八次,那位仁兄的分泌系统就不会那么活跃;即便他异常,我亦可择日再考。宽松的氛围能有效地限制“心理因素”造成的恶性循环。
北大附中的校长告诉我,他们曾做过一个试验:让已获保送上大学的孩子按常规上课,不进行专门复习。然后,与那些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复习的学生一道参加高考。结果,没复习的孩子考得并不比那些复习一年的差。这到底是因为保送生心理素质好,还是因为“心理因素”影响了那些不得不参加高考的学生?答案不得而知。
2003 年,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的温方对2000 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进行调查,约80% 复读一年后高考成绩并没有提高。原因何在?这些本来高考成绩就不错的人,又花一年时间去复习那些重复的习题,成绩不升反降,“心理因素”有多邪乎,不是显而易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