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 我爱你化学网
心灵速递
类型:原创来源:化学与教学资源研究所作者/推荐人:admin点击量:816769时间:2011年3月6日 21:30:31

  (摘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中学) 推荐人:林鸿锦2011-3-6

 

  “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刘道玉如是说。他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这种优秀品质,却随着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一步步地丧失,以至于钱学森老人发出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世纪之问”。其实,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而民族的未来就是在这样的循环设计中铺就。

    我们今天的教育省去了探求书中真理的过程,少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结果的疑问,少了体验成功的幸福,更少了基于问题的创新性生成。看看我们课堂举手的情况,我很怀念小学时那种课堂上的举手情况,那可是争先恐后、密密麻麻一片,那小手虽不是很整齐,答案也不是很客观,但却让我为之感动;初中时的举手,多了一些顾虑、动机,还有了一些势力的想法,可谓寥若星辰;高中和大学更是无人问津,创新的火花就在成长中一步步熄灭。

    人是有个性的,但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化”、“标准化”的方法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所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学生的答案,有时也许不够“标准”,但这种答案却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启发新的发明和发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课堂,应为学生留有充分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

    怀疑是一种品质,提问是一种能力。质疑一切,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我们获得真理的一个过程,也是新事物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有人说一堂课能解决了学生心中问题,那就是一堂好课,我觉得并非如此。相反,我觉得一堂课如能引发和启发学生的更多问题,这无疑是一堂更好的课。正如一个个燃放的烟花,照亮了黑暗的天空,由此带来的创新功效远比满堂灌效果要好。

    《洗脑》中的几句话值得所有中国教育者铭记:让学生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鼓励他们去实现,远比给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知识只不过是人类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它的作用等同于人们熟悉的螺丝刀、扳手。

    古希腊的普鲁塔戈就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这句令人怦然心动的智语洞穿苍茫时空,给那些只会照本宣科、孜孜以“灌”的教育者以无情的嘲讽,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时时牢记,处处呵护,及时引领、点燃学生想象和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