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速递
类型:转载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推荐人:中国教师报点击量:45006时间:2024年1月14日 20:10:44

【转载】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以点带面的重要引领作用。2023年7月正式公布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强烈关注。如何做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进而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记录了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的专访。

       现转载相关推送,供大家交流学习。

       作者:中国教师报

 

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以点带面的重要引领作用。2023年7月正式公布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强烈关注。与往届一样,本届成果奖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由中国教育学会承担组织评审工作。如何做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进而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进行了专访。

 

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

本报记者 康 丽

 

中国教师报:2023年7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近半年时间大家对此高度关注,关于成果奖的报道也不时见诸报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吕玉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是一项至高的荣誉。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52万多所学校,1500多万名教师。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扎根一线,默默耕耘,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凝练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为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奖项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对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成果的评审不是最终目的,推广应用价值更大。这些优秀教学成果是广大教师长期探索实践的宝贵智慧结晶,既有理论的升华,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进一步做好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教师报:与往届相比,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主要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导向?获奖成果体现了哪些特点?

吕玉刚:本次评审在借鉴2014年、2018年两届评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评审指标体系、评审办法作了适当调整和改进,整个评审工作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在方向引领上坚持育人导向。评审工作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教育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安排》要求,组织专家对评审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完善:将强化“方向引领”作为首要指标,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重大教育政策为引领,要求申报成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着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评审过程中,发现有方向性问题的申报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在目标导向上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成果必须聚焦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既有科学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支撑,又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取得了实践成效。不鼓励盲目提出新概念、新名词,严防重形式不重内涵、过度理论包装等现象。

       三是在应用价值上坚持可推广转化。本届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针对薄弱环节,如落实“双减”工作、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教育数字化等,要求成果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可复制、可转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四是在遴选范围上坚持向一线倾斜。整个评审工作从部署要求到最终评审结果都体现了向一线学校、教师倾斜的鲜明导向,以更好地鼓励基层创新,促进一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本届评审出的570项获奖成果中,来自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的成果占71.2%。同时,在保障成果质量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了中西部地区实际,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实现了二等奖覆盖所有省份,填补了多个省份没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空白;特等奖和一等奖成果72项,覆盖东中西部18个省份,比上两届有显著增加,对各省域广大一线教师发挥了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五是在评审程序上坚持公平公正。本届教学成果奖在评审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坚决防止人为干扰,保障评审公平公正。评审程序有资格审查、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和特等奖现场答辩等环节。在网络评审中,由系统在数千人专家库中根据成果类别、专家学科、是否一线等参数自动匹配专家,随机抽取,并实现系统自动联系评审专家、发送评审通知。在会议评审中,按照奖项领域分设多个小组,实行专家回避制度。

       总的来说,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是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检验。获奖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广大教师深厚的教育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是广大教师躬耕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智慧结晶和实践成果。

 

中国教师报:从2014年到现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经评选了三届,前两届的成果在推广应用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吕玉刚:教育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有关工作的通知》。3年来,基础教育司对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和统一部署,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精心组织实施。本着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精神,从前两届获奖成果中,精心遴选了73项成果和60个先行推广应用示范区,不断拓展和深化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打通了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初步探索了体现区域特色的推广应用模式及路径,总结提炼出以下四方面经验。

       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地高度重视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将其作为加快提高育人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有效举措,纳入“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确立了行政、教研、成果持有方、推广应用学校的四方联动工作机制,组建专家指导团队,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教科研的支撑引领作用。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迫切需要教研工作作为成果学习、转化、应用的中枢神经,既加强对优秀教学成果的深化研究,又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本土转化,将优秀教学成果的先进理念、教学方式在推广应用学校和示范区得到转化落地。

       三是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研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挑战的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课程的思想力、整合设计力、实践执行力等得到了整体提升。

       四是注重优秀教学成果的“迭代升级”。推广应用工作是对优秀教学成果普适性和应用价值的一次重要检验,随着推广应用示范区、示范校范围的扩大和实际应用研究的深化,成果也在不断完善、创新发展、迭代升级,也进一步促进了成果持有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育人质量。

 

中国教师报:教学成果奖落地、转化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和实践不断碰撞、产生效果的过程,在您看来,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吕玉刚: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是成果持有者和应用者双向多维受益的过程,更是通过优秀教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探索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总体上看,各方对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普遍高度重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通过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批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影响着更多地区,带动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应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5+M+N”教师研修课程理念,改变教师被动应付、教学简单重复、学校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现状,设立了9人专班,开展大教研活动,有效引领区域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吕传汉80多岁高龄飞赴新疆塔城,亲自与一线教师同课异构,重点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带动更多教师行走在专业发展的教师之路上。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示范区组织市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活动1425次,数万名教师参与了培训;示范区教师发表论文912篇,出版专著41本、案例集29本;市级以上课题立项3284项。

       二是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近3年的推广应用活动中,应用校教师从认同成果蕴含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形成共识性文化认同,进而走向文化自觉,能够将成果的教学流程模式迁移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北京市房山区应用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成果,构建了基于儿童的“友好型课堂”,成为支持房山示范区教研转型、推动教师成长的重要机制,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促进学校育人生态优化。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73项优秀教学成果助力应用校的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研提质、师生发展,学校教育生态持续优化,育人质量逐步提高,优秀教学成果的引领、辐射、孵化等综合效应得到系统提升。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正阳路小学应用了“后茶馆”式教学成果,逐渐打造出“茶”式“3E”教学法,让学生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四是示范效应不断增强。目前,73项优秀教学成果已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0个示范区的万余所应用学校转化落地,惠及近百万教师、上千万学生。其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团队的“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工作共涉及17个省份的23个示范区、惠及2000余所学校,覆盖300余万师生。江苏跨界学习研究所所长朱爱华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成果推广课程《跨学科教学十五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在全国率先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和效度,实施“大中小一体化”,实现了“职前推广”,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中国教师报:接下来,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还有哪些新的思路、新的措施?

       吕玉刚: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重大部署,基础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已经踏上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这迫切需要把推广应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以充分发挥好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已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是“两个扩大”。一是扩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数量。目前,73项优秀教学成果已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0个示范区的万余所应用学校转化落地。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学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二是扩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范围。加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典型经验和实际成效的宣传,促进更多地区、更多学校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进一步助力加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是“两个深化”。一是不断深化完善推广应用机制。中国教育学会专门组建了成果推广部,专职、专业开展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研制《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强调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73位成果持有方和60个示范区四方协作,明确各方责、权、利,共同推进工作;构建激励保障机制,对示范区较多的成果持有方予以重点关注,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不断深化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各地各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家深入示范区,走进应用校,走入课堂,倾听教师在应用成果中遇到的真问题、真需求,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真表现,形成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同时,这也必将促进成果自身的不断优化升级。

       最后是“两个提高”。一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在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带动下,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教研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二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优秀教学成果助力了推广应用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研提质、师生发展,学校教育生态持续优化,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对成果的迭代提升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教学成果的引领、辐射、孵化等综合效应得到系统提升。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影响深远,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各方要深入探索优秀教学成果应用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将成果推广与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让好的做法和好的理念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扎根、有效运用,真正惠及更多师生,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