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原创 | 来源:化学与教学资源研究所 | 作者/推荐人:admin | 点击量:816143 | 时间:2010年5月29日 19:50:26 |
郭英剑:大学对研究生而言是个什么地方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0-05-28 16:26 作者:郭英剑 对我们研究生而言,大学是个什么地方?”我认为,对于研究生而言,大学应该是一个让自己学有专长、找到自己未来方向、奠定未来人生基础的地方。 当我写了《大学是个什么地方》之后,有研究生问我:“对我们研究生而言,大学是个什么地方?” 我想,读研究生不同于读本科。但即便如此,就如同大学生一样,凡是研究生,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在美国,本科教育特别强调通识教育,称为general education,专业的概念相对比较淡化。若真想终身从事某个专业,大学毕业就要去念研究生院了,读硕士与博士。到那时或者等到研究生毕业了,你就完全可以说自己从事的是什么专业了。 当然,中国的大学不同,进了大学就按专业来分类。所以大学毕业之后,面对询问,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回答:我是某某专业毕业的。可虽说如此,很多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可能依然还是很茫然,并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也有甚者,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作什么。但毫无疑问的是,读了研究生,特 我认为,对于研究生而言,大学应该是一个让自己学有专长、找到自己未来方向、奠定未来人生基础的地方。 作为研究生,要从开始读研究生的那天起,学着让自己有一种“学者意识”。在这里,我并没有要求研究生把自己当作学者,而是说要有“学者意识”。所谓“学者意识”是说,读研究生不是读大五、大六,不是在大学里年限的简单地累加,而应该是知识和思想的一个飞跃。飞跃的起步点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学着去了解何谓“学问”。在中国,读研究生大都被认为是“做学问”。“学问”这个词在汉语的语境中很崇高,中国人一向对此非常敬重,很多人对此还敬而远之,甚至认为有些遥不可及。但在我看来,“学问”无非就是既有“学”、又有“问”,也就是要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一个人的智性思考和智性怀疑(intelligently skeptical)的能力。无论是什么专业的研究生,都应该让自己在本专业领域学会独立地思考。同时,也要学会做研究。我常讲,理工农医类的研究生要进实验室,那是在做研究。对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来说,可能不进实验室,但同样不能忘记“研究”二字。 其次,学着去了解何谓“规范”。读研究生,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术规范,并且成为每个研究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就研究生学习而言,所谓“做学问”就是要接受一种学术训练,培养一种学术上的professionalism——这个词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我姑且称之为“职业精神”。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职业精神”,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在你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应该达到的某种相关要求,它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需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才能得到的东西。比如,对于研究生来说,读书连批评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也不会,写论文连文献综述与引文注释都还不懂或者总是出错,这就说明你连最基本的职业的学术训练都还没有掌握。所以,professionalism或许应该成为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会的一个重要词汇,从而在未来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最后,学着去认识自己和把握未来。一个人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或者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每个人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学着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缺点,并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在美国,读大学比较讲究flexible(转变、变化),即在大学读书,就是要改变自己,使自己向善并向着完善的方向去努力。我曾经多次跟本科生讲:如果读大学读到大四,你还像你大一时一样,那你的大学就白念了。这话,也适应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要努力去把握自己的未来,或者说,要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所谓责任,看起来是个“宏大叙事”的词汇,但其实所指也很具体。它首先是对自己负责。作为研究生,所谓对自己负责,就是要及早规划,早做准备,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在未来对家庭、社会与国家负责。 总之,无论对于今天所谓的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而言,大学都应该是他/她们人生航程的起飞点。 附:郭英剑,男。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